“中國鋼鐵工業要實現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不抓住產能過剩這個"牛鼻子",不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便沒有抓住要害。”4月13日,2013(第四屆)中國鋼鐵規劃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副會長劉振江出席論壇并致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化解產能過剩是推動鋼鐵工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中之重。
劉振江在致辭中強調,我國鋼鐵行業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精心籌劃企業和行業的未來發展。鋼鐵行業要實現科學發展,規劃需要先行,必須進行科學規劃,規劃質量應該更高。
他指出,規劃未來,需要對我國鋼鐵工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要對我國鋼鐵工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因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已經有了雄厚的基礎;在未來若干年,我國每年還將消費6億多噸鋼,這是對我國鋼鐵工業未來充滿信心的重要依據;我國鋼鐵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是綠色產業,是“美麗中國”的一部分。
他進一步指出,規劃未來,還必須面對現實、重視眼下。目前,我國鋼鐵工業陷入困難境地,除了與大的經濟環境有關以外,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鋼產量過高。盡管我國鋼鐵行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深刻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注意了控制產量,但鋼鐵主業基本上還是賠錢或微利。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鋼鐵行業形勢沒有明顯改觀,依然嚴峻。前3個月,我國鋼鐵行業的效益一個月不如一個月,原因就是鋼產量增加過快,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產品積壓、庫存創歷史新高、產品價格下跌、進口鐵礦石價格一度上漲至150多美元/噸。
劉振江分析指出,在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我國鋼產量不僅沒有收住,還逆勢而上,導致如今騎虎難下的局面。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控制產量也是勉為其難。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鋼鐵工業要實現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不抓住產能過剩這個“牛鼻子”,不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便沒有抓住要害。
劉振江指出,我國鋼鐵工業必須在“四個一批”化解產能過剩上有所作為,抓好這件事就能見大成效。規劃工作要把合理的產能設定和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科學規劃的第一件大事,要實現從規模效益向質量效益的轉變;規劃要面向未來、面向“美麗中國”,使鋼廠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沿海還是內地,都是“美麗中國”的景點,真正融入社會、融入自然、融入人民生活;規劃還要注重投資收益,噸鋼投資在4000元以上和4000元以下的效益是不一樣的,這個結構都會體現在投入產出的效益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長駱鐵軍,以及來自商務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政府部門有關人員和部分鋼鐵企業有關負責人出席論壇并作報告。
來源:中國冶金報
上一頁:鋼鐵業轉型升級 “淘寶”模式考慮在內
|